文化与佛教的激荡十部经典里的南北朝1.1 为什么会有一种文体叫“七”? 1.10 求和书,还是威胁信?-《为曹公作书与孙权》3 1.11 文士的修养:能写感情信,可撰谈判书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4 1.12 死人更惨,还是活人更悲?-《寡妇赋》1 1.13 如何面对他人与自己的死亡之恨?-《寡妇赋》2《恨赋》1 1.14 “恨”字有多少种写法?-《恨赋》2 1.15 江淹用什么特别的方式写“别离”?-《别赋》 1.2 《昭明文选》和昭明太子是什么关系? 1.3 六朝文学给盛唐诗歌提供了什么养分? 1.4 宋玉和登徒子,谁更“好色”?_《登徒子好色赋》1 1.5 被误读的“情”赋 _《登徒子好色赋》2《登楼赋》1 1.6 为何楼上风景独好,忧愁却不减一分?_《登楼赋》2 1.6 为何楼上风景独好,忧愁却不减一分?-《登楼赋》2 1.7 王粲笔下的悲情“征夫” -《登楼赋》3《从军诗》1 1.8 王粲和阮瑀:曹操门下的马屁精 -《从军诗》2《为曹公作书与孙权》1 1.9 “求和”文书的艺术:典故铺陈、视角转换与道德绑架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2 10.1 佛教如何一步步走向本土化?~1 10.10 “念佛门”:不必追寻,佛无所不在 -《入法界品》5 10.11 不同的人物魅力:智慧的海云比丘与富裕的优婆夷 -《入法界品》6 10.12 优婆夷的庄园:佛经在描述华丽时,有多夸张? -《入法界品》7 10.13 休舍优婆夷有哪些特殊的修行? -《入法界品》8 10.14 菩萨发菩提心,是为了什么? -《入法界品》9 10.15 实践、慈悲与超越:《华严经》的重要教义(完结)~1 10.15番外 -“原始佛教”与“中国佛教”:说中文的人学不好佛学? 10.16番外 – 给女儿的“家训”:如何同时成为一个自由且坚定的人? 10.16番外 _ 京都、巴黎、罗马和洛阳:时间在这里留下了什么? 10.2 与印度教的竞争,给原始佛教带来了什么? 10.3 佛经,也能背离佛意? 10.4 成佛,到底困难还是容易? 10.5 “菩萨阶位”:如何从人,一阶阶修成菩萨? 10.6 修成菩萨的人,能体会到什么?_《入法界品》1 10.7 寻人、问义、践行:善财童子的参学之旅 _《入法界品》2 10.8 如何读不断堆叠的《华严经》? _《入法界品》3 10.9 “解脱门”与“如来十力”:为何佛国如此具有吸引力?-《入法界品》4
声明:本站大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除本站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站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只作为购买原版的参考,并无法代替原版,所有资源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您觉得满意,请购买正版。您若发现本站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请来信本站将立即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