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有些是为了应对环境,有些则是为了自我表达,对这二者进行区分十分重要。我已经从各个方面驳斥了那种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需求驱动的观点。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个事实:与环境应对行为相比,人的表达行为是无动机的,或者至少动机不那么强烈(取决于你对“动机”的定义)。在更纯粹的形式上,表达动机与环境没有关系,既没有改变环境的企图,也没有顺应环境的愿望。顺应、恰当、能力、掌控这些词不能用于描述表达行为,而只适用于应对行为。以现实为中心的完全人性理论不能胜任或包括对表达行为的解释。要轻松、自然地理解人的表达行为需要以人的内在心理为中心点(97,第十一章)。
5.把注意力集中到任务上,就会在有机体内和环境中产生效能结构,凡是无关的内容就被搁置一旁或不被注意。各种相关的能力和信息在目标和目的主宰下进行排序。一项能力或信息的重要程度取决于其对于解决问题的助力有多大,或者说有用的程度。凡是无助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都变得不重要。选择就显得十分必要。抽象化也变得十分重要,但抽象化也意味着对某些事物视而不见,不关注或排斥。
但我们已经知道,与效能和能力(怀特将能力定义为“生物体有效地与环境进行交互的能力”)相关的有目的感知、任务导向,根据有用程度进行认知的行为会忽略一些信息,因此是一种不完全的认知。前面我已经提到,要做到全面认知,一个人必须做到超然、无求、无欲、无目的。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看清物体的本来天性、其本来目的、内在特征,而不是将其抽象地归纳为“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可怕的”,等等
声明:本站大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除本站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站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本站仅提供学习的平台,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只作为购买原版的参考,并无法代替原版,所有资源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您觉得满意,请购买正版。您若发现本站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请来信本站将立即予以删除!